竞博JBO官网“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兒。”民間的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鋦瓷這門古老的手藝,過去的人勤儉持家,瓷器打碎了請鋦匠修復一下還能繼續用。
鋦瓷、包口、鑲嵌……61歲的王培波小時候跟著姥爺和舅舅修補鍋碗瓢盆,耳濡目染地學會了鋦瓷技藝。在他的手中,一件件碎瓷器在叮叮當當的聲響中“破鏡重圓”,也讓情感和記憶得到延續。
今年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培波也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年。春節前的文化活動中,他走上街頭擺攤設點,讓更多人了解鋦瓷。過完大年初五,他位於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的鋦瓷工作室也開門迎客,“想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的技藝,讓鋦瓷文化不隻活下來,更要火起來。”
王培波是山東人,來成都快20年了。年輕時,他從事外貿工作,前些年開始重拾鋦瓷這門手藝,“家裡的器皿壞了就做點修補。”漸漸地,身邊的人都知道他的這項技能。
“小時候看他們修復的,都是鍋碗瓢盆這樣的生活用具,鋦釘比較大,工具也不夠精細。”王培波說,以往,這樣的鋦瓷工藝被稱為“常活”或者“粗活”,更多是考慮實用性。而現在做的,稱得上是“秀活兒”,與時俱進地考慮了審美價值。
要在薄薄的瓷器上憑手感去鑽孔,這門手藝精細復雜。過去幾年,王培波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年休息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10天。憑借一雙妙手把殘缺變成美,他修復了上千件瓷器。春節前,他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全國各地的客人寄瓷器過來,我想著年前給人做好寄回去。”
記者探訪之際,王培波正在給一個霽紅色的杯子做包口。在橘黃色的燈光下,他的眼睛盯著手上的杯子,專注地在修補之處拋光打磨,不一會兒,杯子煥然一新。
在這間工作室,到處陳列著王培波的鋦瓷作品。有一排完整的小陶壺,上面鑲著梅花、蘭花等圖案,靈動雅致﹔一旁的大瓷瓶上停著一隻振翅欲飛的蜻蜓,與瓷瓶本身的花卉圖案相得益彰,為花瓶平添了一份生氣……
送過來的瓷器,有的價值不菲,但更多的是普通物件竞博JBO官网。就在記者採訪期間竞博JBO官网,一位客人找過來,拿來一個給鳥喂水的器皿,小小的,很精致。“這個價值不算高,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用久了有感情。”王培波說。
過去幾年,王培波在修補瓷器的過程中也見証了許多暖人心扉的瞬間。他拿出一個花瓶,上面印著竹林七賢的圖案。這個花瓶,王培波專注地修復了近一個月,打了270個鋦釘。花瓶的主人是一個80多歲的彭州老太太,地震時花瓶摔碎了,了解到王培波會鋦瓷后,她專程找過來。“這是她家裡流傳下來的,意義很大。她說,想修補好了留給孩子,讓孩子看到花瓶就能想起她。”
“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竞博JBO官网,一件瓷器壞了拿來修補,有的是因為價值比較高,更多的還是久了有感情。”在王培波這裡,破碎的瓷器每天從全國各地寄來,通過他的手藝,讓這些物件的記憶和情感得到了延續。
修復瓷器,往往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在平常人看來枯燥又漫長,但對於王培波而言,這幾個小時有趣又短暫。“專注下來,就不會覺得時間長了,這些時間我與器物是融為一體的,樂在其中。”他說。
捧瓷、定位、打眼、上釘、勾縫……鋦瓷的五個工序,每一個環節他都做得小心仔細。在工藝上,他也做了不少創新,將鋦釘、鋦片材料從原來的錫、鐵、銀等改為了銅,如此一來不僅可承受的拉力變大,外觀光亮也有了提升。同時,鋦的手法突破了單一使用鋦釘的局限,他獨創的“編織”和“錯金”兩種手法,使鋦瓷作品更具審美化與藝術性。
2019年4月,在成華區的積極扶持下,王培波鋦瓷藝術工作室在二仙橋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底,工作室迎來升級蛻變,擴展到120余平方米。如今,工作室不僅可免費參觀,也是學徒們學習技藝的地方。
為了讓更多人知曉這門技藝,王培波在短視頻平台上注冊了一個賬號,錄制發布關於鋦瓷技藝的短視頻,名字就叫“守藝人”。他說,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對鋦瓷感興趣,願意學習並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鋦瓷文化不隻活下來,更要火起來。”他說。(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